查看原文
其他

《遥望北山》——纪念下乡50周年(何敏)

何敏 知青情缘 2024-02-02












 《遥望北山》

——纪念下乡50周年


作者:何敏



(2004年返乡摄于北山)


   1970年4月,我刚满16周岁,就随学校另外17名同学,下乡插队到黑龙江爱辉县的一个仅有着二十三户人家的小村子里。这些农户都是从关里来的山东新移民,当时也都是二三十岁的中青年,朴实、厚道。他们在当地,没有世代传袭的根基,所以我们生产队也被唤作“新村”。新村的房子东西走向一字排开而建,二三十间农舍的中间,是村中心:有仓库、队部、机井。有我们知青宿舍。



   村里有两条路通向外面,一条是村东头往南去的小路,通往邻村和大队、公社。另一条是村中心往北正对着的一条直直的大路。大路的两边是我们生产队的主要耕地,大路的尽头是“北黑公路”,公路往西是北安,往东是黑河县城,(当时是个地级县城。)在大路和公路的交界处,是长途车站点,应该是叫新村站。自我下乡的第一天开始,我就知道村子北面通往公路的这条大路,路两边的耕地和这个公路站点,当地的老乡统称叫做“北山”。


   北山的这条路到底有多长?我至今不知它确切的距离。记忆中觉得很长很长……!但有时候觉得它会随着心境和环境的不同而变化着在我心中的长度。比如,夏天从村口遥望北山,一望无垠的麦田或是满目的黄豆苗,一片葱绿。微风习习,令人无比陶醉,此时的北山,蓝绿相间,没有边际!仿佛广如天穹,遥不可及!而在冬日、在寒风凛冽和雪花飞舞中,遥望北山,除了洁白的雪地,万物萧肃,此时的北山一览无余,仿佛触手可及!



   北山两边的两块地是我们村里最规整、最大片、最主要的耕地。我记得,每年如果轮到两边的地种黄豆时,那就是要经历多次漫漫长垄的劳作了,铲两次地(除草)割一次豆子,铲地是在夏天,看着望不到头的长垄,在烈日下,汗水湿透衬衫,顾不上擦汗,累了,时不时地会往北山眺望,怎么还不到头啊?到了秋天,干割豆子的活儿,就只能闷着头、弯着腰,一鼓作气往前冲,不敢直腰抬头向前望,因为只要抬头直腰后,你的腰就不想再弯下去了!现在我们都会用“广袤无垠”来赞颂黑土地,殊不知,当年,我们就累在这四个字上。干活时,真羡慕南方的精致田垄,多好啊!像绣花似的!


   也正是这广袤无垠的沃野赋予了我们黑龙江知青独到的特质,豪放、大气、豁达!


   “北山”,给村里的父老乡亲、和我们知青带来过无数的欢乐和喜悦。每年年底,分了红,老乡们欢天喜地往北山去,赶着马车和坐拖拉机去黑河置办年货。知青们,提着装着豆油,瓜子的旅行袋兴高采烈,往北山坐长途去黑河转车或直接截长途去北安返沪探家。待来年开春,留队的同学们又聚在村口望着北山下来的马车影子由小变大,马蹄声由远而近。迎接着同学从上海归来,随之一片欢呼,抢着看上海带来的糖果和零食。 



   “北山”连接着黑河、连接着关里、连接着上海,连接着我们新村人的家乡。在那个闭塞的年代里,更是连接着外面的世界。它承载着乡亲们的快乐和幸福,同样也承载着我们上海知青的希望和梦想!



   在那些年里,知青点也相继有几位同学被推荐上学和抽调到县企和矿山、油田。送别的时候,在队里的同学都会把他们送到村口,看着他们往北山的路上,渐渐远去的身影!心中感到失落和惆怅!77年恢复高考第一年,我如愿以偿考入了哈尔滨一所心仪的学校,离开新村的那天,记得同学们赶着马车把我送到北山,我站在这北山的路口,向南望着村子方向,许久许久……



   我的知青生涯始于北山、止于北山。北山,它记录了我近8年知青生活的喜怒哀乐、聚散离合、辛苦劳累!多年后,很多当年的场景和细节都已模糊和遗忘,可是“北山”却时时会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出来,有时会在梦里见到,它犹如我知青时代一个记忆的载体和标识。牢牢地刻在了我的心里!



   50年了,我忘不了“北山”,忘不了知青岁月,我忘不了乡亲们,忘不了知青同学们!无论以往、现在和将来,世人如何评价“知青”这段历史,或是冠以何种定义,我都会把这段纯粹的、难忘的人生经历铭记在心 ! 


2020.4于上海



作者简介

   何敏。原上海市五十八中学69届初中毕业生,于1970年4月赴黑龙江省爱辉县爱辉公社插队落户。77年考入哈尔滨一所院校,八0年返沪后,先后在某国企任劳资人事干部和在区社保单位工作至退休。



本文由沈成林推荐《知青情缘》编辑发布,转载请注明出处
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《遥望北山》——纪念下乡50周年(何敏)
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